从计划经济时期凭票购买到当下的刷脸支付,从各种规格的纸质票据到遍布大街小巷的二维码,从舶来品的信用卡到日新月异的移动支付,支付行业巨变是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变迁史的缩影,其背后是科技引领和社会进步。数据显示,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超过8亿,2019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移动支付业务达237亿笔,金额79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59%和26%;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达1778亿笔,金额59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5%和23%。而网联的数据显示,今年“十一”期间,网联平台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增长80%,日均交易金额同比增长163%。
当前,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,如何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,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。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但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正在积聚。今年前三季度,我国消费基础作用继续巩固,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.5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如何更好地推动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、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,显得尤为重要,而移动支付正好可以大显身手。
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(CHFS)通过最新数据分析发现:移动支付可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%;与此同时,显著改变消费结构,使得家庭教育、文化、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大幅增加,进而推动恩格尔系数降低1.65%。
移动支付促进消费增长,主要体现在提升消费意愿、扩大消费范围和提高消费能力等三个方面。首先,移动支付有助于提升消费意愿。各类移动支付工具为消费者提供支付便利,其便捷性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倾向。同时,移动支付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,“心理账户”效应降低支付的心理损失,加速消费者决策行为。其次,移动支付扩大消费范围。线下支付局限于线下的面对面消费,而移动支付打破线下支付的时空约束,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,消费习惯和消费范围大大改变。再次,移动支付有助于提高消费能力。部分移动支付工具还有消费信贷功能,可以缓解消费资金约束,提前释放消费需求,增强提前消费能力。日前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,中国银联与中国工商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人脸支付产品刷脸付。以人脸支付为代表的创新支付方式,或将成为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趋势,也将更好地促进消费、扩大内需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福州便民网看到的,谢谢!